- bikbok
-
万圣节前夕,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给不给,不给就捣蛋。”)要是你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去惩罚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里等等的方法去惩罚你,直到你肯给他们糖果为止。
而对传统而言人们会扮成精灵,然后逐家逐户去恳求食物。他们的信念是要给予精灵崇拜及食物来讨好它们,否则这些精灵就会捉弄他们,诸如:烟囱堵塞,牛羊失丧﹑被掷黄芽白等等。另一个途径去愚弄或吓跑这些恶灵,就是扮成它们的样子,他们相信这样那些恶灵就不会伤害他们。
扩展资料:
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圣节
- ardim
-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美国佛州:水下万圣节
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的习俗——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气球的罗马尼亚
儿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布鲁塞尔的万圣节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 神乐1103
-
万圣节前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
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
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夜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
扩展资料:
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前夕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女巫、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
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
同时,巡游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游,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
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万圣节
- tt白
-
万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前一天的夜晚最热闹的时刻,万圣节当日小孩会装扮各种鬼怪逐户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捣蛋,万圣节来源于古西欧国家,在德鲁伊特人的信仰中,11月1日是新的一年。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一个祭奠亡灵重返人间的节日,比如西方基督教的“万圣节”(Halloween)、墨西哥的“亡灵节”(DíadelosMuertos)、奥地利的“全亡灵周”(Seleenwoche)。
万圣节的习俗
万圣节的习俗有:南瓜灯、不给糖果就捣蛋、装扮鬼怪、咬苹果。
1、不请客就捣乱
万圣节(万圣夜)的主要活动是“不请客就捣乱”。小孩装扮成各种恐怖样子,逐门逐户按响邻居的门钟,大叫:“TrickorTreat!”(意即不请客就捣乱),主人家(可能同样穿着恐怖服装)便会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礼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声音特效和制烟机器营造恐怖气氛。大多数家庭十分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孩,于是,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计,整袋整袋的搬回家。在苏格兰,小孩要糖果时会说:“Theskyisblue,thegrassisgreen,maywehaveourHalloween。”(天是蓝色,地是绿色,齐来庆祝万圣节前夜),然后以唱歌跳舞等表演来博得糖果。
2、杰克灯
杰克灯是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物。在英国和爱尔兰,当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芜菁中燃点蜡烛造成杰克灯,但移民到美国的人很快便采用南瓜代替,因为南瓜比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图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吓人的面容,并放在大门口的阶梯上,传统上此做法是想吓走恶魔或妖怪。
3、咬苹果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参与者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4、占卜游戏
在爱尔兰,有一种传统占卜游戏,参加者蒙着眼,从放着几个小碟的桌上选出其中一只,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来年会有与参加者有关的人过身,如盛有水代表会远行,盛有钱币代表会发财,盛有豆代表会穷困等等。在19世纪的爱尔兰,少女会在洒有面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迹会是少女将来丈夫的模样。在北美,传说如果未婚女子在万圣夜坐在黑暗的房间中,便可以在镜中看见未来丈夫的样貌。如果她们将于结婚前死去,镜中便会出现一个头骨。这个习俗自19世纪后期已经非常流行,也有相关的贺卡售卖。
5、各种万圣节食物
由于万圣夜临近苹果的丰收期,太妃糖苹果成为应节食品。其他特色食品还有:粟米糖、热苹果酒、烘南瓜子。 万圣节的传统食物是苹果汁、爆玉米花、南瓜馅饼和女巫状的香料生姜饼等。
万圣节吃什么
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烘南瓜子和粟米糖。
1、南瓜派
“万圣到,吃南瓜”,南瓜是万圣夜的节庆食品之一。因为没有合家团聚的晚宴,所以万圣节并没有像其他节日那样发展出类似整只的火鸡、肥嫩的牛排这样的“大菜”,而更多是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甜点。而南瓜派算得上是万圣节的“主菜”了。南瓜派,美国人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平常就有在吃,而到了万圣夜的前后,各大蛋糕店更是供不应求。
2、苹果
因为苹果的丰收期临近万圣夜,所以苹果也是万圣节期间不能缺少的应节食品。除了组织咬苹果的游戏之外,人们还会制作焦糖苹果,苹果的外面裹上一层糖衣,再沾上果仁、棉花糖等等小零食,它是从万圣节到圣诞节期间最流行的节庆食品。另外,用苹果制成的热苹果酒也这个期间最受欢迎的饮品。
3、糖果
在西方国家,万圣节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糖果了,万圣节商店里售卖糖果有各种鬼怪造型。万圣节的糖果一般会以橘黄色为主,很多的糖果还会做成鬼怪的样子,这也是为了给万圣节应景。到了万圣节的晚上,就会有小孩子打扮成各种鬼怪的样子到亲戚邻居家敲门,这时候主人一定要拿出糖果送给孩子。
4、烘南瓜子
这可能是在西方传统万圣节中,唯一不甜的零食。咸咸的口感,略带坚果的味道,西方人常喜欢用葡萄酒来搭配饮用。这种葡萄酒常带有热带水果的香气,充盈在鼻尖,但当它进入口中,香气又会变化成桃子、杏仁的味道。更有意思的是,出产这款葡萄酒的哈德逊河谷,就在美国著名的“无头谷”和著名的“无头养马人”附近。
5、粟米糖
粟米糖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糖果,主要是在秋季的万圣节流行。粟米糖的制作方法较为古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糖果是模仿玉米粒,三种颜色,每片约3倍的一个玉米粒。糖果是主由糖,玉米糖浆,人工色素和粘合剂。传统粟米糖片是三种颜色:黄色广泛年底,锥形橙色中心,白鳍尖。
- 大鱼炖火锅
-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美国佛州:水下万圣节
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的习俗——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气球的罗马尼亚
儿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布鲁塞尔的万圣节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 CatMTan
-
你好!
万圣节的习俗有:不给糖果就捣蛋、咬苹果游戏、制作南瓜灯、人鬼嘉年华和占卜。
万圣节的习俗
1、不给糖果就捣蛋。在万圣节的时候,小孩子们会给自己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将自己装扮得稀奇古怪的,然后去敲别人家的门,索要糖果,如果没有给他们糖果的话,就会用各种方式来进行捣乱了。
2、“咬苹果”游戏。人们会将一个盆里接满水,然后将苹果放入水中,当苹果漂浮起来后,就会让孩子用嘴去咬,前提是不借助手的力量,只用嘴去咬,谁先咬到,谁就是胜利者了。
3、制作南瓜灯。在万圣节的前夜,人们会制作许多的南瓜灯来迎接万圣节,这一风俗起源于爱尔兰。
4、人鬼嘉年华。在万圣节的时候,大家会将自己打扮成各种妖魔鬼怪,在街上游行,就像一个大型的化装舞会一样,各种奇装异服都会出现,在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在一起玩耍,无数人聚在一起,就像举办了一个人鬼嘉年华一样。
5、占卜。万圣节这一天,巫婆们会占卜算命。在19世纪的爱尔兰,少女还会在那一天祈求占卜,希望可以看见未来丈夫的模样。
作为西方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万圣节已逐渐流行到全国地区。
- 豆豆staR
-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美国佛州:水下万圣节
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的习俗——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气球的罗马尼亚
儿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布鲁塞尔的万圣节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 苏州马小云
-
万圣节的习俗:
1、在万圣节的前夜,人们会讲些鬼故事,这一习俗是出自古代克尔特人的巫师之术。
2、他们会在高山上燃起大堆大堆的篝火,以感谢,同时还有吓跑恶魔的效果。
3、巫婆们还会占卦算命,黑猫被认为是巫婆带来的吉祥物,也有的认为是巫婆的化身。
4、而南瓜灯笼是万圣节前夜的最重要标志,它起源于爱尔兰。
5、万圣节的这一天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尽其所能的作怪,但是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
6、大部分的家庭会在院子里摆上几棵南瓜或是和真人一般高的稻草人,并且在窗户上装饰小小的南瓜灯或是挂上一副骷髅。
7、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用嘴巴咬到,谁就是胜利者。
8、万圣节为主题的彩球派对也是很有乐趣的,在彩球中装满了糖果和小玩具。参加游戏的人蒙上双眼并击打彩球。
- 西柚不是西游
-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美国佛州:水下万圣节
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的习俗——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气球的罗马尼亚
儿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布鲁塞尔的万圣节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 LuckySXyd
-
万圣节(Halloween)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其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妆与扮装:人们会穿上各种各样的服装,扮演各种角色,如鬼魂、巫婆、僵尸等,以庆祝节日。
2. 敲门要糖:孩子们会穿着化妆服装,挨家挨户敲门要糖果,常说的“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
3. 南瓜灯:人们会将南瓜挖空,雕刻成各种鬼脸或其他形状,放上蜡烛,制作成南瓜灯,用于装饰和照明。
4. 举办派对:人们会举办各种万圣节派对,有时会有舞会、游戏和竞赛,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5. 看恐怖电影:人们喜欢在万圣节期间观看各种恐怖电影,以增加节日的刺激和恐怖感。
6. 走亲访友:人们会在万圣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交换糖果和祝福,共度节日时光。
总的来说,万圣节的习俗主要是以化妆扮装、敲门要糖、制作南瓜灯、举办派对、看恐怖电影和走亲访友等形式,让人们在这个节日中感受到欢乐、刺激和恐怖的氛围。
- 苏萦
-
万圣节小孩子们会敲其他人家的门,然后大喊:给糖或捣乱也就是(trick or treat)。所以很多人家在当天都会准备好糖果给那些孩子们。大多数人会在万圣节下午3点到六点左右开始到处敲门,但也有人在万圣节前一晚上去要糖果。
- hdjebs
-
圣节前夜是儿童们纵情玩闹的好时候。当夜幕降临时,孩子们便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各种妖怪式的面具,不少孩子还手提一盏“杰克灯”。杰克灯的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内插一支小腊烛,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的眼睛和大嘴巴。蜡烛点燃后,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可看到刻在瓜上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在月光照耀下,孩子们来到邻居门前,威吓般地喊着:“TRICK-OR-TREAT”。意思是“耍恶作剧还是给予款待。”如得不到款待,调皮的孩子就会把人家门上的拉手涂上肥皂,或者把别人和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们啼笑皆非。大多数人家则早早备好糖果,以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许多成年人则把自已打扮成孩子或动物或各种各样的模样,聚集于广场,或群游于街头,载歌载舞,互开玩笑。
“耍恶作剧还是给予款待”的习俗则起源于爱尔兰。几百年前,爱尔兰农民就在万圣节前挨家挨户去讨取食物,为节日做准备。对慷慨解囊的人,他们诚心诚意地为他们祝福;对吝啬的人,他们则施以恐吓和诅咒。
万圣节前夜在爱尔兰、苏格兰曾经是最重要的节日。19世纪末,爱尔兰移民把万圣节前夜的习俗带到了美国,后来又传入哥仑比亚及其它拉丁美洲国家。今天,万圣节前夜在美国比英国还要热闹得多。届时,不少学校和家庭要为孩子们组织丰富多采的晚会和娱乐活动。孩子们自已动手布置会场,装饰环境,然后在桔黄色灯光的映照下,装扮成女巫和海盗,表演各种节目,或者做游戏。其中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要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