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来源

出海帆 / 问答 / 标签

圣诞节的来源,日期,庆祝方式(汉英)

According to the Bible, the holy book of Christians, God decided to allow his only son, Jesus Christ, to be born to a human mother and live on earth so that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God better and learn to love God and each other more. "Christmas"- meaning "celebration of Christ "- honors the time when Jesus was born to a young Jewish woman Mary. 根据圣经,基督徒的圣书,上帝决定让他唯一的儿子,耶稣基督,是出世是人类的母亲,地球上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彼此更多。”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荣誉的时候,耶稣是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出世。date:25th.Dec日期:12月25日为了庆祝圣诞节所装饰的房子(英国西南部)圣诞拉炮(Christmas cracker)是一种庆祝圣诞节不可或缺的形式,而圣诞童话闹剧(pantomime)更是风行於年轻的家庭中。节庆Nine Lessons and Carols在剑桥是一个很流行的宗教活动。自从西元1947年开始每年挪威首都奥斯陆都会赠送一棵云杉树给英国人民作为表示英国於二战支援挪威的感谢之意。这棵树立於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鸽子广场, Trafalgar Square)而且是全英国最知名的圣诞树, 象征着英国和挪威人民之间的友谊。

圣诞节的来源是什么

每年12月25日被定义为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共同纪念耶稣的诞生,当然我们也知道耶稣并不是在寒冬中出生。原本意义上12月25日是太阳神阿波罗的诞辰,从基督教的角度上来看这应该算是一个异教徒的节日,但是再神圣的事物也架不住世俗的理解,罗马当初为了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就把这一天原本是纪念阿波罗的日子,强行冠名给了基督。狄更斯《圣诞欢歌》这部小说诞生于1843年的圣诞节前夕,平心而言这在这部小说出版之前,圣诞节并不像现在那么受到重视,圣诞节中的大部分习惯和风俗在很大意义上都是源自这部小说。在英国旧俗中,圣诞节的时候民间歌手会挨家挨户地去唱圣诞歌曲,歌手把圣诞歌唱完之后主人会用苹果酒加香料煮的饮料作为回赠。《圣诞欢歌》这部小说并不复杂,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在寒冷的圣诞节那一天,有一个小孩子敲开了主角斯克鲁奇的家门,为他献上一曲圣诞歌曲,但是斯克鲁奇却异常反感这样的行为,马上拿起了戒尺朝小孩打去,刚要打到小孩头上的时候,出现了三位幽灵,他们带着斯克鲁奇来到了魔幻世界,经历了人间美好的温情,又经历了凄凉与孤独,最后还带他看了坏人的灵魂所受的报应,斯克鲁奇于是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最后成为了一个乐善好施的好人。我只是简短地对书里的情节进行描述,如果您认真地去读这本书的话,会发现今天圣诞节的习俗无论是圣诞老人、圣诞贺卡、圣诞树、圣诞袜等等都源自这本书的构想,以至于后世很多小孩都一位狄更斯其实就是圣诞老人。在1870年狄更斯去世的时候,欧洲、澳洲、美洲集体小朋友发声问:“狄更斯死了,圣诞老人会死吗?”幸运的是,圣诞老人并没有死,他依旧坐在由九只驯鹿拉的雪橇上驰骋、纵横在雪地里,为这个残酷的世界,送去温暖和祝福。圣诞节与心灵鸡汤《圣诞欢歌》出版之后,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圣诞节,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宗教意义上都带给人强烈变化,最大的原因在于“心灵鸡汤”的抚慰作用。1840年代的英国,借用《双城记》里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正在发生着从农耕走向工业的巨变,人们拥挤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里,无所适从,迷茫与困苦纠结着了大部分人,社会矛盾变得尖锐,人们的内心急需安抚。《圣诞欢歌》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横空出世,如果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它应该是读者最讨厌的那一类:道德寓言。但是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就完全不同了,它是一锅足材足料的心灵鸡汤,放在大众面前,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们对圣诞节的热情,因为在艰难的时代里,慰藉本身就具有最重要的伦理价值。在小说里还有这么一个情节,富有的斯克鲁奇却有一个贫穷的外甥,圣诞节这一天,他的外甥登门造反,邀请舅舅到自己家里去过圣诞节,却遭到了舅舅无理的羞辱,他说:“你这么穷,有什么理由快乐,又有什么权利可以快乐?对你来说,圣诞节不过又是到了一年的年底,这一年你依旧没有挣到钱,你依旧没有钱还账,除了发现自己大了一岁之外,你还是什么都没有。”同样的外甥也只是用了两句话来回应了舅舅:“你这么富,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快乐,有什么权利可以不快乐?”这也是那时候英国人的写照,大家都生活在焦虑与繁忙当中,无论你有没有钱,你都无法真正的快乐,信仰已经变成交易,人情已经变成攀登的网络,一切的一切都只能用市场与经济来衡量,那是一个缺少“人味儿”的时代。